牛年虎年之交推荐十本书(转贴评论。没读,帖过《祖国的陌生人》序)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潜伏九号 于 2010-02-13, 07:09:57: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书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02月11日 11:07 共有 0 条点评


在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财经网》给大家的一份礼物,是一张书单。书单里列
了我们推荐给大家的,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十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春节送礼物,现在还时兴送书吗?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
要读书吗?我们还顾得上读书吗?我们还可能读书吗?


的确,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候,读书有时是件奢侈的事。它需要你付出时间,付出
精力,还要付出一份心境。许多更急迫的事情,都会排在读书的前面,而且,似乎我
们平时不读书,工作和生活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钱照样在赚,饭照样在吃。


但是,为什么我们有时还放不下读书这件事?


坐落在北京城西北的国家图书馆新楼,我不知有多少人去过。每次我到那里,心
中都会升起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不只是因为这座建筑的现代典雅,还因为,满目看到
的是成千上万无以计清的书墙,以及于鸦雀无声中全神贯注地正在阅读的人们。这幅
画面每次都给人一种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我们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的精神财富的尊敬。


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需要的信息,不是到处都是,触手可及?在网络时代,使
用谷歌一搜,什么没有呢?但是你在这里会发现,有许多的有趣而深入的 人类思
考,并不在每天充斥于视野的各类媒体之中,而且我们每天习惯于看到听到读到的信
息海洋,其实却相当单调。那些千百年来哲人与曾经有滋有味活过的人 们,他们的想
法与活法,都留下了记载,就在那些一排排的书墙之中。在这样的地方泡一泡,你会
觉得,原来我们日间忙忙碌碌的生活是平的,而这里的存贮是立体 的。


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没有时间读书,这确实是个问题。古人可以“悠然见南山”,而
我们只能在办公室中偷空瞥一眼高楼间的车水马龙。但是如果真的很喜 欢读书这件
事,时间还是找得出来的,比如在我们日常必须付出的等待时:排队、等人、或是漫
长的旅行之中。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正觉得读书是愉悦的。


古人用过“十年寒窗苦”来形容读书生涯,也有过头悬梁、锥刺股的自我折磨,但
读书读到这样苦,更大原因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日的金榜提名。这 样读书,哪里谈
得上乐趣?真正摆脱了功利目的的读书,才会有愉悦可言。多年前我曾听北大教授陈
平原有过一番话:看一个人是不是读书人,不要只看他家里的藏 书有多少。有很多
人,只看自己本专业的书,专业之外无兴趣也无涉猎,这样的人,家里的专业书再
多,也算不上读书人。只有那种摆脱工作需求压力、仅仅是满足 自己对世界的求知好
奇,对人类的基本文明有着了解之愿的人,才是读书人。


当然,并非只是读一本本印刷出来的纸质书才叫读书。古人读的是竖排的繁体字
的竹简和线装书,今天我们读的是印在纸上的电子排版的用简化汉字白话 文写成的
书。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的精神财富有了多种的存贮方式,许多精神产
品,成为影像和声音,可以比文字凝集得更丰富真切。我期望看到将来人 们手捧电子
书的情形,但我相信,即使是这种阅读中,人类千百年来的读书传统中的精髓,是不
会变的。


还有一点,并非读深刻的大部头的书才叫读书。读书是让人变得更有趣味,而不
是更乏味刻板,读书是让人变得更聪明而富有活力,而不是变成无用也不 解人间烟火
的呆鸟书生。这次的书单中,我们特意推了一本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的新著《有
味》,不是冲着他的名气,而是他的生活乐趣。用万圣书园的刘苏里的话 来
说,“《有味》的主题,比之书名,有味的多。”同样的理由,我们这里还推了一本
《心灵种种》,虽然是老书再版,但实在写得有意思,却又一直不太见人提 起,相信
每个读上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后悔。


好了,在此向大家拜年。用最传统习见的祝福语: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
意。同时,在团圆、聚餐、亲情慰藉之余,偷一个闲,读几本书,静静享受。


《有味》,汪涵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名人出书已经让大众见怪不怪。甚至有很多传闻,名人找枪手写书。这些书有个
共同特点,读起来枯燥无味,较有诚意的还会就娱乐圈爆点料,没诚意的完全是满篇
废话。给人的印象,名人出书都是充分利用出名的热乎劲,攒字和挣钱的意味深重。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的第一本书《有味》却让人眼前一亮。《有味》似乎可以看
做一种反叛,汪涵一反平日给人的无厘头形象,一反名人出书的恶俗取向。在这本 书
里,他用一种近似文化随笔的风格,将自己的情感与旨趣融为一体,读来着实“有
味”。更令人欣慰的是,汪涵在书中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的同时,介绍了十种传统 工艺
产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身体力行地去学习其制作工艺。这其中,包括古琴等工艺品已
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书浸润着汪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与真挚情 感。


《收割自己的光芒》,叶文福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年1月


上世纪80年代,曾经以一首诗歌《将军,不要这样做》名扬全国的诗人叶文
福,近日推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收割自己的阳光》。
作者在自序中一句“垂泪三江水,断肠一卷书”就为本书定下了基调。在书中,作
者不改其刚直而真诚的秉性,以刚劲而深刻的笔触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字里
行间宣泄而出的,却是对时代悲喜和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


《祖国的陌生人》,许知远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祖国的陌生人》是许知远的新书。光是书名就已经让人对其内容产生了无限的
联想,在自己的祖国生活,却又对这个国家感到陌生。
这本 书的缘起是保罗·克鲁的《骑着铁公鸡——坐火车穿越中国》。保罗在这本书
里,记述了自己乘坐火车,穿越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受到这本书的启发,许知远在
2007年进行了一次从爱辉到腾冲的旅行,计划写出一本游记,但结果却成了这本内涵
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游记的《祖国的陌生人》。
中国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为傲,但却常常发现四周的世界日益新奇,甚至连20年
前发生的事情都已经被遗忘。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像飘萍般焦灼与困惑,但却也
在懵懵懂懂中享有了摆脱历史束缚的无边界的自由。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陈竹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月


诺奖得主帕慕克的新书《纯真博物馆》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1957年的伊
斯坦布尔,出身高贵的凯末尔爱上了自己的穷亲戚,清纯善良的少女 芙颂,毅然放弃
了自己富裕、安稳的生活,并从此与上流社会决裂。而当两人的爱情历尽艰辛后,芙
颂却意外地死去了。悲痛的凯末尔将所有芙颂用过、碰过的东西 都收集存放起来,成
为“纯真博物馆”。
这本书在土耳其出版后,大获成功,销量超过10万册。而帕慕克本人对自己这部
作品更是倾心有加,“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
部。”
为了写作本书,帕慕克参观了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种博物馆。书中“纯真博物
馆”的地址,其实是他多年前在伊斯坦布尔购置的一处房产。帕慕克还计划将这处房产
改建成反映伊斯坦布尔文化与城市生活的“纯真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心灵种种》,(美)丹尼尔·丹尼特著,罗军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月


我们真的能够知道别人的心思吗?女人有可能了解男人的感觉吗?婴儿在分娩过
程中的体验如何?胎儿在子宫里如果有体验的话,是什么样的呢?非人类 的心灵又如
何呢?马在想些什么?秃鹫吃了腐尸为何不会呕吐?当鱼的嘴唇被钩住时,它会不会
像你的嘴唇被钩住时那样痛呢?蜘蛛们会思考吗?机器人是否会像人 那样感觉得到疼
痛,并为自己的未来操心呢……
那些问题,它们曾不止一次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我们也不指望谁能够以科学上的
论据来给讲清楚,但 是,现在有科学家在认真地讲了。丹尼尔·丹尼特是美国著名的
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他在《心灵种种》这本书里,试图用一种更形象和令人信服的
方式让人们了解 “心灵”。作者以广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框架,用生动和丰富的例子,探
讨了心灵的起源与结构。全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既有各种鲜活易懂的实例,也有
从哲学、 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角度的理论阐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1、2》,杨奎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奎松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力作。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详述从建
国前夕的土改到“三反”、“五反”运动等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 政治事件,通过
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分析了这些事件在形成和塑造新中国政治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作
者深刻地指出,借助于严刑峻法和政治高压而得以实现的社会改 造,必然带来种种伤
害与遗憾,而片面依靠“阶级斗争”来维护政权,虽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压
制对手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伤害了自己。
第二卷选取新中国外交史上的几次重大事件,同样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新中国
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变动,以及导致这些变动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郑永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经济危机后,中国模式
成为热门词汇。那么,中国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郑永年教授在新书的《中国模
式:经验与困局》中,试图给出一个答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提供的动力。而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中国模式“不
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中国自身,中国 模
式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本书中,作者从“国家制度建设”出发阐释了“中国模式”。作
者认为,中国模式的前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制度建设”的成 果。正是以
“国家制度建设”为出发点,中国模式才得以根本区别于传统的暴力革命和发展中国家
的激进改革。

《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迁》,(美)迈克尔·麦克福尔
著,唐贤兴,庄辉,郑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迈克尔·麦克福尔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是美国著名的俄罗斯问题专
家。他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末长期居住在莫斯科,亲眼目睹了俄罗斯 波诡云谲的政
治、经济动荡。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俄罗斯问题拥有深刻的洞见,并已经在此领域
著作等身。《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的政治变 迁》是他最为重要的
著作之一。
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跳出地域和文化的局限,审视了上世纪最后十年
中,俄罗斯所经历的重大政治变革,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研究。
因为作者亲历了这场变革中的很多关键事件,再辅之以与牵涉其中相关人士的访
谈,书中的资料更加令人信服。借助本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这段历史。

《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马骏、刘亚平主编,格致出版
社,2010年1月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贫富差距的日益
加大,企业行为缺乏监管、政府官员腐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工人权利得不到保
护,民怨沸腾。在这种背景之下,改革者开始整体性地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并从制
度上寻找解决办法,从而较为成功地应对了社会经济变迁形成 的各种挑战,是为美国
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
本书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本对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进行分析的专著。美国进步时代改
革前期的情形,与今日的中国十分相似,因此本书的议题对中国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
鉴意义。

《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美)戴维·M.奥布赖恩著,胡晓进译,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10年1月

近年来,美国大学积极开设有关最高法院的课程,相关著作也大量涌现。其
中,《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是目前最为畅销的一本。这本书是弗 吉尼亚
大学政府与外交学讲座教授奥布赖恩的代表作,也是关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畅销的
著作之一。本书于1986年面世后,第二年就获得了美国律师协会评选 的“银法槌
奖”,以后陆续多次再版。
与国会和政府相比,最高法院似乎以其超然独立的姿态远离公众生活。在一般人
看来,最高法院作为法律的神 殿,是美国“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理想的表达
者。但是奥布赖恩认为这种看法失之简单,他追溯了最高法院的历史,通过描述大法
官之间的斗争,以及最高法 院与国内其他政治机构之间的斗争,还原了最高法院的本
来面目:最高法院不仅是一个试图独立的司法机构,更是一个深陷政治斗争的政治机
构,正如著名大法官霍 姆斯所言,最高法院是美国政治争议的“风暴眼”。
目前,本书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的《美国最高法院》和劳伦斯·鲍姆的《最高法
院》一起,成为当今美国与最高法院相关的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三本。

本文网址:www.caijing.com.cn
免费登陆《财经》杂志网站(www.caijing.com.cn)阅读更多独家报道。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